第12任德宗李适(kuo),780—804年,在位25年。李适是李豫的长子。
李适心怀大志,为了重振大唐,励精图治。李适在位,藩镇纷纷叛乱,中原陷入战火之中。李适竭力削弱藩镇割据势力,然而,收效甚微。
《推背图》第八象 晋卦
谶曰:
攙枪血中土—攙(chān)枪,彗星名,借指兵祸。血色为朱,好像是在说朱泚(cǐ)反叛的事吧。
破贼还为贼—藩镇反叛,借助藩镇的势力去镇压藩镇。也可以这样解释,朱泚反叛后,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打败朱泚,自己却没有得到皇上应有的赏赐,随之也反叛了大唐。其实,李适在削弱藩镇的较量中,基本上没有什么收效。
朵朵李花飞—三关语。第一、叛贼朱泚占据了皇都长安,大肆杀戮,皇族李姓亲属全部命丧西天;第二、唐朝皇族老李家弄不弄就奔上逃亡之路,这也不是第一次了;第三、也可以把这个李字看做是反叛的李怀光、李希烈。还是那句话,怎么解释怎么对。
帝曰迁大吉—德宗说了,当务之急,还是出逃这个方案最佳。可是,逃哪去呢?宰相卢杞建议,还是逃向奉天吧。公元783年,德宗逃往奉天(今陕西乾县)。卢杞这小子是当朝宰相,可不是什么好鸟,只是李淳风先生没有提他而已。
颂曰:
天子蒙尘马首东–马首东,德宗逃亡奉天,奉天在京城长安的西部,马首向东,意指返回。泾原兵变,德宗蒙难心酸,在外流亡的日子里无时无刻地思念家乡长安。
居然三杰踞关中–这里说的三杰,很难说是指谁,但“踞关中”三字好像道出了三杰盘踞的地点。可是,这关中在唐朝时是指什么地方呢?按照唐朝史籍的描述,唐朝的关中应是陕西渭河流域:东至河南灵宝,西至陕西宝鸡,北至陕西铜川,南至秦岭脚下。
关中解释清楚了,咱们再看看德宗在位时藩镇叛乱的大致状况:
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之子李纳,称齐王,784年,被皇帝招安、(山东半岛一带)
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子李惟岳,公元782年,被部下王武俊所杀、(河北北部)
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子田悦,称魏王,公元784年降唐,被其从弟田绪所杀、(河北南部)
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滔,称冀王,公元785年病死、(北京一带)
淮西节度使李希烈,称楚帝,公元786年被部将陈仙奇毒死、(河南南部)
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,公元780年被李希烈打败,投井而亡、(湖北西北部)
成德节度使王武俊,称赵王,后归降,公元801病死、
泾原之变中,朱泚自称大秦皇帝,公元784五月,李晟大军攻克长安,朱泚被部将梁廷芬等所杀、
朔方节度使李怀光,公元785,兵败自杀(陕北长城以外的广大地区)
那么多藩镇对抗唐德宗,真是乱成一锅粥了!
按照谶语的第一句提示,似乎是指朱滔和朱泚。朱泚称帝,影响最大,当属一杰;藩镇叛乱,朱滔号称“盟主”,是数藩镇叛乱的头号人物,也属一杰,名副其实。
谶语第三句似乎是指李姓。根据正史记载,公元781年初春,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亡,其子李惟岳秘不发丧,以其父李宝臣的名义上表朝廷,请求由李惟岳继任成德节度使。朝廷为了削弱藩镇割据势力,坚决不允,引起李惟岳以及诸藩镇大为恼火,于是,李惟岳与李纳、田悦等联合叛乱。公元782年,李惟岳的头就被自己的部下王俊武砍了下来,向朝廷投诚。没多久,王俊武也反叛朝廷,称“赵王”。总结起来讲,天下动乱,藩镇纷纷反叛,皆因李惟岳一人引起。所以,李惟岳当属三杰中的一杰,毫不逊色。
至此,所谓的“三杰”闪亮登场,人数凑齐,他们分别是:朱泚、朱滔、李惟岳。
令人疑惑不解的是,当时只有朱泚在关中叛乱,其他两位一个在北京称“冀王”,一个在石家庄北正定县反叛,都没有“踞关中”。这或许是李淳风先生说的概括语吧?因为当时叛乱真的太多了,几句谶隐之语难以说明白,再说了,谶语也不能把事情完全说清楚,模糊点最好,模糊两可才能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啊!
孤军一注安社稷–李晟,著名大将,德宗时期唐王朝的顶梁柱,号称“万人敌”。神策行营节度使李晟(shèng)率领著名大将浑瑊(jiān)孤军奋战,先后平定朱滔、田悦、王武俊等藩镇的叛乱。公元784年,诛灭朱泚,收复长安,接回德宗李适,匡扶大唐政权,于是,“安社稷”了。
这一条相当准的啊!
内外能守手臂功—这句话应该是夸赞李晟的。对外,平吐蕃;对内,平藩镇。这一句不像是出自大人物李淳风的口,听起来倒像是小学生说的俏皮话。
《晋》卦,发展的意思,表示事态程度继续发展上升。上离下坤,火在地上蔓延,寓意政局动荡,事态继续恶化,不由乐观。
第13任顺宗李诵,805即位,在位数月。李诵是李适的长子。
李诵在位实行“永贞革新”,得罪大臣,被迫退位。
《推背图》没有他的份。
第14任宪宗李纯,806—820年,在位15年。李纯是李诵的长子。
李纯在位15年间,勤勉政事,君臣同心同德,毕生致力于平定藩镇割据势力,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,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,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。
公元806年,平定杨惠琳叛乱;平定剑南西川叛乱;公元807年,平定镇海叛乱;公元810年,平定义武叛乱;公元811年,平定张伯靖叛乱;公元812年,收复魏博;公元817年,平定淮西叛乱;公元819年,收复成德、平定淄青。
公元820年,李纯迷信邪道,不务朝政,被宦官陈宏进所杀。
评:《推背图》没有针对宪宗李纯在位期间关于平定藩镇叛乱的预言,也没有宪宗李纯被杀的预言,也没有关于大唐王朝再次中兴的预言。
第15任穆宗李恒,821—824年,在位4年。李恒是李纯的老三儿子。
李恒在位,纵情享乐,毫无节制,而立魂飘。
《推背图》没有他的份。
第16任敬宗李湛,825—826年,在位3年。李湛是李恒的长子。
李湛即位后,奢侈荒淫,公元826年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。
《推背图》没有他的份。
第17任文宗李昂,826—840年,在位14年。李昂是李恒的次子。
李昂在位朝政混乱,朝臣分为两派,互相攻击。官员调动频繁,政权以至于皇帝的生死废立全操纵在宦官的手中。公元835年,李昂企图将宦官一举消灭,但事情败露,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,史称“甘露之变“。事后,文宗李昂被宦官软禁。
公元840年,文宗李昂忧郁之极,离开人间。
评:这些大事在《推背图》里没有提及。
第18任武宗李炎,841—846年,在位6年。李炎是李恒的老五儿子。
李炎崇信道教,封杀佛教,在位期间拆毁大量的寺庙,增加国库收入。
《推背图》没有他的份。
第19任宣宗李忱,847—859年,在位14年。李忱是李纯的第十三子。
宣宗李忱勤于政事,孜孜求治,明察沉断,从谏如流,恭谨节俭,惠爱民物。
公元859年,由于久服仙丹,李忱中毒而亡。
《推背图》没有他的份。
第20任懿宗李漼(cui),859—873年,在位15年。李漼是李忱长子。
李漼再次尊崇佛教,恢复寺院,沉湎游乐,促使唐朝走向衰落。
《推背图》没有他的份。
第21任僖宗李儇(xuan),873—888年,在位15年。李儇的李漼老五儿子。
公元876年,王献之、黄巢起义,唐朝逐步走向瓦解。黄巢进长安,建国号“大齐”,年号金统。李儇在四川躲避4年。公元888年,27岁的李儇死于长安。
评:《推背图》第九象 大有
谶图提示,横尸遍野,看来,这第九象是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。
谶曰:
非白非黑—红、黄、青、黑、白乃五色也。既不是黑的又不是白的,那是黄的还是青的?下句道出了端的。
草头人出—那是带有“艹”字头的那个字,看来,只有“黄”字了。分析家都说这是明显地在说“黄巢起义”。
借得一枝—黄巢并没有率先起义,引发起义的是王仙芝。黄巢贩卖私盐为业。僖宗登基不久,关东大旱,朝廷不体恤民情,反却催逼租税,民不聊生。公元875年,王仙芝、尚让在河南长垣起义,黄巢随即在山东菏泽起兵,响应王仙芝起义。引发后来大规模的“黄巢农民起义”。黄巢起义的引发者是王仙芝,因此说“借得”;枝,与“芝”同音。
满天飞血—形容死人太多。
颂曰:
万人头上起英雄—三关语:万人之上便称“王”,似乎暗指引发农民起义的王仙芝;第二,万的繁体是“萬”,带有“艹”字头,暗指起义军的首领黄巢;第三,也可以解释为,这位英雄统领的部队千军万马。
血染河山日色红—形容死人太多。
一树李花都惨淡—公元880年十二月,黄巢起义军拿下潼关逼近长安。僖宗君臣束手无策,相对哭泣,宰相卢携因畏惧服毒自杀。田令孜匆忙带领僖宗和少数宗室逃往四川。长安城里没有来得及逃亡的李姓皇族被黄巢统统杀光。黄巢进入长安,建国号大齐,年号金统。而僖宗在四川躲避了整整4年,岂能不惨淡!
可怜巢覆亦成空—李淳风先生唯恐大家理解不明白,在这最末一句道出了这个姓“黄”的英雄名字叫“巢”。那为什么又可怜黄巢呢?是因为他的起义大业“亦成空”了,全家老小几十口统统被唐军砍头,当然李淳风先生有些“可怜”了。
从“英雄”到“成空”,历时十年浩浩荡荡的黄巢农民起义大军以失败而画上圆满的句号,整个历程被早在二百五十年前的李淳风先生掐算的如此到位,丝毫不差。更令人咋舌的是,连名子都被李淳风先生破译出来—姓黄名巢;而另一位起义军首领姓王,名字里还有个“枝”(芝)字。
《大有》卦,上离下乾,元亨,此卦原意与此象沾不上边。
第22任昭宗李晔(ye),889—900年,在位12年。李晔是李漼的老七儿子。
李晔在位,迁都洛阳,唐朝名存实亡。李晔深感兴唐无望,性情喜怒无常。
评:众人闪亮登场,把大唐搅得天翻地覆:宦官杨复恭、李克用、李茂贞、朱温,等等。然而,《推背图》中也没有关于这段时期的预言。
第23任废帝李裕,900—901年,在位数月。李裕是李晔的长子。
宦官刘季述、王仲先等人身伴李晔,性命朝不保夕,废掉李晔,尊为太上皇,拥立太子李裕为帝。
李裕在位2个月,护驾都头孙德昭应宰相崔胤之命,与董彦弼、周承诲杀掉刘季述,李晔复位。
李裕在位时间短暂,唐代纪元没有确认。
《推背图》没有他的份。
第24任昭宗李晔复位,901—904年,在位4年。
李晔复位。朱温(全忠)叛乱,杀害李晔。
《推背图》没有他的份。
第25任哀帝李柷(zhù),904—907年,在位4年。李柷是李晔的第九子。
在位时,李柷是朱温手里的棋子,傀儡政权。907年,让位于梁王,国号“大梁”。908年,李柷被杀。至此,立国总计289年的唐王朝彻底灭亡,中国又一次进入大分裂的时期——五代十国。
无论在位时间的长短,还是二次复位,武周除外不计,统计唐朝时期的皇帝共有25任皇帝:
1、李渊2、李世民3、李治4、李显5、李旦*武周*6、(李显)7、李重茂8、(李旦)9、李隆基10、李亨11、李豫12、李适13、李诵14、李纯15、李恒16、李湛17、李昂18、李炎19、李忱20、李漼21、李儇22、李晔23、李裕24、(李晔)25、李柷
武周计算在内,二次复位和在位短暂的李重茂、李裕除外不计,唐朝共有21任皇帝。
转载请注明:贞吉网 » 质疑《推背图》之三 唐朝历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