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国祚167年
1.太祖赵匡胤960年1月—976年10月,在位17年。
宋太祖赵匡胤(927年-976年),汉族,乳名香孩儿,小名赵九重,祖籍涿州(今河北省涿州市),生于河南洛阳。出身军人家庭,高祖赵朓,祖父赵敬,赵弘殷的次子,北宋王朝的建立者。
公元948年,赵匡胤投往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,屡立战功。951年,郭威称帝,建立后周,赵匡胤任禁军军官,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。周世宗柴荣死后,恭帝即位。960年,赵匡胤以“镇定二州”的名义,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,领兵出征,大军行至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,发动兵变,黄袍加身,代周称帝,建立宋朝,定都开封,史称“陈桥兵变”。
赵匡胤称帝后,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,965年灭后蜀,971年灭南汉,975年灭南唐,俘虏南唐后主李煜,除北汉之外,十国基本统一。
公元976年11月14日,在位17年的赵匡胤莫名其妙的突然死去,时年50岁。
《推背图》第十五象 《丰》卦
谶图:一个玩童捅蜂窝,用笤帚扑打马蜂。赵匡胤,乳名香孩儿,“胤”字有“儿”的字形;扑打群蜂,暗指“匡”字,匡,拯救,延伸为铲除。
按常理,捅了马蜂窝,必然被马蜂蜇伤。因此,赵匡胤不明不白死于弟弟之手,含冤九泉。
谶曰:
天有日月—日月运转,
地有山川—山川依旧。
国内纷纷—国土纷争,
父后子前—父亲没有死,儿子却早夭。赵匡胤的长子赵德秀早夭、次子赵德昭28岁自杀(951年—979年)、三子赵德林孩童时就已死去、四子赵德芳(959年-981年),病死,年仅23岁。这些数据说明什么?976年,50岁的赵匡胤突然死去,长子赵德秀却早已走在了他的前面。
还有,赵匡胤死去那年,次子赵德昭25岁、四子赵德芳17岁,二人遵照“金匮之盟”(难以考证这个盟约的真伪)都不能继承父亲的皇位,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叔父赵光义登基,所以说:父后子前。这里的父字,并不代表赵匡胤,而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,也就是德昭和德芳的叔父,在赵匡胤死后继位;子,可以看作侄子。
还有一种可能,太宗即位之初,“烛影斧声”事件暗中流传。传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,赵匡胤有病,其弟赵光义进入赵匡胤的寝殿,在昏暗的灯光下,用斧子砍死了哥哥赵匡胤。因此,“父后子前”或是隐指“斧子”。
金匮之盟,杜太后临终时遗命,称赵匡胤死后,不能将皇位传给儿子,必须把皇位先传弟弟赵光义,再由赵光义传给其弟赵光美(后改名为廷美)。之后,才能由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继位。虽然有令人难以置信的“金匮之盟”,但是,赵光义即位后,却先后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,又贬黜了自己的弟弟赵廷美。为自己扫平了一切障碍。
颂曰:
战事中原迄未休—中原战火连年不息。迄未休,至今没有停息,暗指宋朝虽然建立,朝政内部依然存在尔虚我诈,争权夺利的斗争。
几人安枕卧金戈—有几个人能把武器放在一边,安安稳稳地睡上一觉?金戈,泛指武器。
寰中自有真天子—不过,天地间会有真龙天子出现的。寰,人世间。
扫尽群妖见日头—日头,暗指“炅”,即赵光义的别名;群妖,是指南方割据的小国,以及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,侄子德昭和德芳。等到诛灭异己和群雄割据的局面,天下自然太平。
《丰》,上震下离,大宋王朝如日中天,普照天地。
2.太宗赵光义(匡乂yì)
赵光义(939年-997年),宋太宗,汉族,是赵匡胤的弟弟。976年10月—997年3月在位,38岁即位,在位共21年,五十九岁病逝。
宋太宗本名赵匡义,即位后改名炅(guì)。在兄弟中,除去早夭者,太宗排行居中,比太祖小12岁,比弟弟赵廷美大8岁。
即位后,继续推行统一全国的政策。978年,迫使吴越王钱椒纳土归宋,次年攻灭北汉。公元979年,赵匡义在高梁河(今北京市大兴县东)被辽军战败,腿部中箭。993年,镇压了四川王小波、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。因此,太宗转而执行“守内虚外”的政策。
公元996年秋,赵匡义箭伤复发。公元997年3月,赵匡义不治而亡。
《推背图》第十六象 《明夷》卦
谶图:六个臣服的奴才围绕在皇帝身边。
谶曰:
天一生水—赵匡胤生于927年,丁亥,属猪;弟弟赵光义生于939年,己亥,也属猪。猪在十二地支中为“亥”,亥的五行为“水”。因此说,一统天下的真龙天子的属水。
姿禀圣武—英武圣明。
顺天应人—上和天意,下顺民心。
无今无古—前无昔人,后无来者。
颂曰:
纳土姓钱并姓李—收复吴越(钱弘俶,978年被赵光义收复)和南唐(李煜,975年被赵匡胤收复)。
其余相次朝天子—其它小国也相继归顺,纷纷前往京城归附大宋天子。
天将一统付真人—有修养有德行的人才能一统天下。
不铩人民更全嗣—仁爱治国,不滥杀无辜,人民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。这一句,实际是赞誉大宋收复各个小国后,仁义施政,不杀归附的国君及子孙。
《明夷》上坤下离,太阳沉到了地下。夷,伤害。赵光义无情无义,深夜暗杀哥哥赵匡胤,算得上是见不得阳光的勾当,也正是夜间办的事。
评:第十六象和第十五象隐含的历史事件相互关联,不分前后,相互贯穿为一个整体。前一象既有赞扬赵匡胤力诛群雄,建立大宋,也叙述了赵光义继承兄位;这一象既赞美了赵光义英明治国,又叙述了赵匡胤的历史功绩,因此,第十六象是第十五象的延伸记录。
李淳风先生唯恐后人不明白,或是他老人家特别钟情于大宋王朝,所以才多费笔墨,多此一象。
3.真宗赵恒
父亲赵光义,母亲李氏。997年3月—1022年3月在位,30岁即位,55岁病逝。
宋真宗,名赵恒(公元968~1022年),原名赵德昌,后又改名元休、元侃。宋太宗第3子。
公元1004年秋,辽国萧太后亲率20万大军南下,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(今河南省濮阳县)城下,威胁大宋都城。赵恒御驾亲征,寇准指挥宋军出击,个个奋勇冲杀,消灭辽军数千,张环射杀辽军主将萧挞兰(本人曾战败大宋名将杨业)。辽国只得与宋朝议和。议定结果,由宋朝送给辽以岁币银10万两,绢20万匹,换得辽军撤走。这就是历史上的“澶渊之盟”。
《推背图》第十七象 《师》卦
谶图:黄河岸边,辽国与宋朝议和。
谶曰:
声赫赫—军威赫赫,声势浩大。
干戈息—战争停息。
扫边氛—扫平了边疆纷乱,氛,通纷。
奠邦邑—奠定了邦交关系。邦,国家。
颂曰:
天子亲征乍渡河—赵恒御驾亲征,突然渡过黄河,来到前线。
欢声百里起讴歌—前线军民见到皇帝御驾亲征,欢呼雀跃,深受鼓舞。
运筹幸有完全女—完全女,形似“寇”字,是指寇准运筹帷幄,力谏赵恒北上抗辽。
宏观来看,也可以把“完全女”看作萧太后(女,名绰,小字燕燕,宰相萧思温之女,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),是一位英明的完美女性。大宋皇帝御驾亲征,气势汹汹,势不可挡,萧太后慧眼识时务,决定议和。结果辽国得到大量财产。同时,也减低了无谓的伤亡。
奏得奇功在议和—最大的功绩就在于“澶渊之盟”了。
《师》,上坤下砍,一阳统领五阴,象征领兵征伐。坤南砍北,坤土克砍水,正是大宋军队(坤土)渡过黄河(砍水),抗辽的历史情景。
可惜,秋水旺盛,坤土(代表宋军)难以彻底制服坎水(代表辽军)。但是,砍水也奈何不了坤土,最后,只得议和结束战争。
4.仁宗赵祯
父亲赵恒,母亲李氏。赵祯本名赵受益,13岁即位,53岁病逝。
宋仁宗(1010年—1063年),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(1022年—1063年在位)。初名受益,宋真宗的第六子,生于1010年,1018年立为皇太子,赐名赵祯,1022年即帝位,时年13岁。在位41年。在位时,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,冗官冗兵特多,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,虽然西夏已向大宋称臣,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。
宋仁宗宽厚仁义,清正廉明,当政时期出现包拯包青天的故事。至于他的身世,还有戏剧“狸猫换太子”的传奇故事。
仁宗13岁即位,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,权倾朝野。后人基于正统观念,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,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。1033年,刘太后病逝,仁宗方才亲政,才得知李氏是自己的亲生母亲。至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,在此不再赘述。
《推背图》第十八象辛巳 《艮》卦
谶图:亭子内的妇女应是垂帘听政的刘太后。身前蜷俯一狗指谁?宋仁宗生于1010年,庚戌,戌在十二属相中为狗。
谶曰:
天下之母—一国之母。
金刀伏兔—繁体“劉”,有卯字头,卯在十二属相为兔;有金字;有立刀“刂”,暗指刘太后。
三八之年—三八相加为十一,11年后的1033年,刘太后死去。
治安巩固—赵祯实权在握,大显身手,国家太平繁荣。
颂曰:
水旱频仍不是灾—赵祯在位,曾出现旱灾、水灾、蝗灾。可这些算不得什么。
力扶幼主坐灵台—因为有一位贤明的刘太后辅佐年幼的赵祯,稳坐皇位。灵台,人背部的穴位,代指皇位。
朝中又见钗采光—继唐朝武则天之后,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一位贤明的女皇帝。钗chāi,妇女的一种首饰,由两股簪子合成,借指刘太后。
宇内承平气象开—天下太平,朝政清明,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。
《艮》,上艮下艮,静止稳定,庸庸太平,内敛稳重之象。
5.英宗赵曙
曾祖父赵光义,祖父赵元份,父亲赵允让。1063年4月—1067年1月在位,32岁即位,36岁病逝。
宋英宗赵曙(1032年-1067年),北宋第五代皇帝,原名宗实,后改名赵曙,太宗曾孙,濮王允让之子。仁宗无子,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,赐名宗实。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,后为秦州防御使。1055年立以为嗣,1062年立为皇太子,1063年即帝位。英宗在位期间,任用旧臣韩琦等人,不思改革,但与辽国和西夏也没有发生战争。1067年,病逝,年仅36岁。
6.神宗赵顼(xū)
父亲赵宗实,母亲高氏。1067年1月—1085年3月在位,20岁即位,38岁病逝。
宋神宗,英宗赵曙长子。1063年受封光国公;后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受封淮阳郡王;1064年进封颍王。1066年立为皇太子,次年即帝位,时年20岁。神宗即位后,北宋政府积贫积弱,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。由于神宗特别欣赏王安石的才干,任命王安石变法,富国强兵,以期振兴北宋王朝,史称“王安石变法”,又称“熙宁变法”。正是在变法图强的形势下,王韶向朝廷提出了他的《平戎策》三篇,针对如何抵御西夏侵扰的问题,提出了具体的意见,也就是“颂曰”中的“奇谋”。神宗应允后,1070年,王韶收复了青唐地区一个最大的吐蕃部落。在此影响下,其它小部落相继归附北宋,因此,北宋疆土拓展了一千二百里,成果显著。但是,毕竟是长年战乱,大宋和西蕃两败俱伤。
王安石的维新变法,由于操之过急,最终以失败收场。不过,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。
《推背图》第十九象 《贲》卦
谶图:倾斜欲倒的亭子。亭子,谐音廷,就是指朝廷。第一,抒发了李淳风先生对王安石的变法极为不满。第二,亭子下面的藩篱,寓意吐蕃对大宋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。
谶曰:
众人嚚嚚—嚚yín,奸邪之辈。暗指王安石变法。一群人瞎折腾。
尽入其室—全都闹嚷嚷地挤进了朝政。
百万大军—百万大军。
头上一石—主谋是王安石。头,头领,延伸为王安石变法和王韶的奇谋。
颂曰:
朝用奇谋夕丧师—神宗采纳王韶的策略,结果兵败。这一点,李淳风先生算错了。因为战争以吐蕃失败而告终。并不像他所说:早晨采用王韶的奇谋《平戎策》,晚上就战败。
人民西北尽流离—由于战败,中国西北的老百姓流离失所,背井离乡。
韶华虽好春光老—王韶虽有才华,可惜大宋王朝积弱积贫,国祚接近尽头。
悔不深居坐殿墀—墀chí,空地。真后悔没有站在一边儿闲着去。
评:王韶,字子纯,江州德安(今江西德安县)人。王韶少有壮志,曾“客游陕西,访采边事”,足智多谋,可以说,不是王韶的存在,北宋早已丧于吐蕃。
按照历史的评价,王安石的变法,延缓了大宋的灭亡。
李淳风先生贬低二王的历史功绩,是不正确的。
7.哲宗赵煦(xù)
父亲赵顼,母亲朱氏。1085年3月—1100年1月在位,10岁即位,25岁病逝。
宋哲宗赵煦(1076年—1100年),北宋第七位皇帝(1086年—1100年在位),是宋神宗第六子,原名佣,曾被封为延安郡王,镇守宋朝西北边境。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。元丰八年,神宗死,赵煦10岁登基,是为宋哲宗,其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,启用司马光为相。十个月后,司马光去世,朝政又被奸佞所乱。1093年,高太后去世,哲宗亲政。
蔡京,有名的奸臣,大贪官,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。司马光任宰相时,排斥新党,废止新法,蔡京惶惶不可终日,唯恐失去权位,挖空心思地博得保守派的好感,以赢取权位。哲宗亲政后,继续推行王安石变法。1094年,蔡京入户部尚书,从此时来运转。但他最终的结局还是饿死在湖南潭州的一座破庙里,死后没有棺木,只好以布裹尸。虽然蔡京同为维新党派,但是,他一生腐朽侈靡,反复诡诈,总是梦想升官发财,与王安石的质朴廉洁相比起来,却显得大相径庭。
《推背图》第二十象 《同人》卦
谶图:水中两丛草,寓意“艹”字头,暗指奸臣蔡京和长子蔡攸。蔡京,生于1047年,辛亥,五行属水,自然池水长出两丛草。
谶曰:
朝无光—朝中宰相司马光去世了。
光,指司马光。
日月盲—日月变得黯淡起来,高太后和哲宗茫然无措,到底是维持保守派,还是启用维新政策。
莫与京—千万不能让蔡京奸贼当权。
京,指蔡京。
终旁皇—否则,大宋王朝最终会在暗淡迷茫中走向衰亡。
颂曰:
父子同心并同道—蔡京和儿子蔡攸,同样的奸臣德性,走同样的奸臣路,祸乱朝纲。
中天日月手中物—蔡京权势甚重,根本不把徽宗以及垂帘听政的太后放在眼里。
奇云翻过北海头—这句话是描述当时的国际形势。1125年,迅速崛起的大金国彻底灭了辽国,侵占辽国疆土之后,从北面挥兵南下,准备大举进攻北宋。
奇云:指崛起的金国;北海:辽国的北疆
凤阙龙廷生怛恻—北宋得知金兵大举南下,朝廷和后宫魂飞胆破,忧患不已。凤阙:皇宫的代称;龙廷,朝廷;怛恻dácè:悲痛忧伤。
《同人》,上乾下离,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。查阅北宋末期的历史事实,难与此卦含义相符。
评:此象上下贯穿四十年,包含哲宗、徽宗、钦宗三位皇帝在位期间的历史事实。
8.徽宗赵佶(jí)
父亲赵顼,母亲陈氏,兄长赵煦。1100年1月—1125年12月在位,19岁即位,44岁退位。1135年卒,年54岁。
宋徽宗,名赵佶(公元1082~1135年),神宗十一子,哲宗弟。哲宗病死,太后立其为帝。在位25年,国亡被俘折磨而死,终年54岁,葬于永佑陵(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)。赵佶,先后被封为遂宁王、端王。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,向皇后于同月立其为帝。第二年改年号为“建中靖国”。
赵佶生活穷奢极侈,和六贼滥增捐税,大肆搜刮民脂民膏,大兴土木。公元1125年10月,金军大举南侵,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,直取汴京。赵佶接报,一口气塞住了喉咙,昏倒在床前。被救醒后,他伸手要纸和笔,写了“传位于皇太子”几个字。12月,他宣布退位,自称“太上皇”,让位于赵桓(钦宗),带着蔡京、童贯等贼臣,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(今安徽省蒙城)。第二年4月,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北返,赵佶才回到汴京。
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底,金兵再次南下。12月15日攻破汴京,金帝废赵佶与赵桓为庶人。公元1127年3月底,金帝将徽、钦二帝,连同后妃、宗室,百官数千人,以及教坊乐工、技艺工匠、法驾、仪仗、冠服、礼器、天文仪器、珍宝玩物、皇家藏书、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,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,北宋灭亡。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,史称“靖康之变”。
9.钦宗赵桓(huán)
父亲赵佶,母亲王氏。1125年12月—1127年4月在位,26即位,28岁退位。1156年被杀,年57岁。
转载请注明:贞吉网 » 质疑《推背图》之六 北宋历史